實在為已經停賽的廣廈隊感到惋惜,過去五個CBA賽季,他們四次在季后賽第一輪碰上最終奪得總冠軍的隊伍,其中這個賽季被四川隊淘汰——該隊橫掃新疆隊后率先晉級總決賽。上賽季僅列全聯盟倒數第二位,今年卻離總冠軍僅差一步之遙,四川隊火箭式崛起的緣由非常明了:依靠三名外援。
四川隊闖入最終決戰環節,網絡上傳出某種議論:該隊借助三位非正式簽約的外籍球員,倘若奪得最高獎杯,他們是否真正應得這份成就?
認為四川不合適,看法主要在于四川隊之所以能晉級總決賽,完全是得益于“鄧哈哈”三人組,這個三人組占據了本地球員的大部分時間和機會,即便四川隊最終奪冠,也不代表中國籃球的整體實力,這對中國籃球的發展也沒有幫助。
倘若“鄧哈哈”組合在下個賽季消失,四川隊大概會再次變得不堪一擊。
籃球協會、知名老將、新聞傳播機構以及核心支持者,早已就三外援機制限制本土選手成長的現象進行深入交流,相關隊伍的設置正在逐步減少,或許在下一周期便將徹底廢除。
然而以此質疑他們,這個話題似乎放錯了環境。
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是專業級別的賽事,主辦方和俱樂部負責人只管遴選球員和組建團隊,贏得總冠軍是他們唯一追求的宗旨。

四川以外,北京、遼寧、廣東等隊伍,同樣擁有頂級外援,或者擁有幾乎等同于超級外援的易建聯。
CBA當前形勢下,優秀運動員其實也不容易尋覓,三外援制度實施已久,但山東隊在整個歷史上僅過一次進入總決賽。去年夏天,四川隊管理層成功整合“鄧哈哈”,簽約實力派球員孟達和張春軍,這些舉措足以讓火箭隊的莫雷感到慚愧。
中國籃球職業聯賽和北美職業籃球聯賽的差異,主要體現于缺少大學體系的球員輸送,職業比賽需要同時承擔為國家隊伍選拔和培養選手的責任,這就導致了一支半數是本土球員卻讓多數人坐冷場的四川隊伍,顯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然而參照不同的事物,例如此前足協杯廣州恒大對陣江蘇蘇寧的“王牌”組合,以及中超四支頂級球隊參加亞冠聯賽,同樣能吸引眾多目光,根本原因在于4200萬歐元引進的馬丁內斯,還有5000萬歐元簽約的特謝拉這些球星的存在。廣州恒大依靠莫里奇、孔卡、埃爾克森、高拉特等球員在亞冠賽場表現出色,中國足球依然難以夢想踢進亞洲杯。
為何恒大那些球員進入國家隊表現不佳?為何專注于培養年輕球員的廣廈隊也未能取得突破?為何投入巨額資金的新疆隊同樣效果平平?這些才是值得探討的問題。面對實力雄厚的成熟隊伍,僅靠俱樂部自身培養少數像周琦、胡金秋這樣的球員遠遠不夠,他們顯得太過青澀。能否讓這些球員更早地接觸更優質的教學?能否為他們提供更多進入專業體系的途徑?
新疆投入巨額資金持續引進球員,最終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仍然是兩位外援的表現,我們的資金雄厚的隊伍是否應當深刻檢討,究竟應該如何運用資金?那些被購入的優秀選手又該如何得到充分發揮?
或許這已是三外援政策的末代,四川特色也將無法再現。三外援必將終結,“鄧哈哈”也會解體,但他們給中國籃球揭示的弊端,不會隨時間淡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