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小編給大家談論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是關于中國男籃的體制問題,我們都清楚,中國男籃存在兩種人,一種是體制內的,另一種是體制外的,所謂體制內的人,指的是由當地體育局培養的、有著編制的球員,這類球員不能隨意轉會,體制內球員受人事關系限制,人事關系掌控在體育局手中,故而年薪常常極其低。
還有一種是體制外的球員,即所謂沒有編制的,他們年薪通常很是高,欲脫離體制成為自由球員的途徑大體有五大類別,分別是打大學生聯賽(CUBA),主動退役后再復出,留美打NCAA,從街球出身半路投身打職業行列,從NBA回歸之后在國內尋覓下家,有些球員為獲高薪就只得走上述其中一條路徑,今天就給大家帶來這五個人 。

韓德軍
韓德君于能在遼寧隊這一體制模式下隊里拿到300萬年薪,這得歸功于他是從大學生聯賽也就是CUBA中打拼出來的,遼寧一直有著想把韓德軍納入到自身體制范圍內的想法,然而卻全被韓給拒絕掉了 。

2巴特爾
巴特爾為獲取自由身的做法有些極端,他白白耗費了一年時間,當了一年的球監,等到一年期滿合同到期后,才以450萬加盟新疆,這是他在北京100多萬工資的4倍 。

3李根

李根出身打野球,并非體育局培養,然而李根如今工資高得驚人,聽聞新疆當時開出年薪1200萬的天價合同,雖說最后只付了800萬,可那也是楊銘50萬年薪的1倍 。

2易建聯
阿聯原本應當是個完全稱得上地地道道的體制之內的球員,然而呢,他先是前往了NBA,之后再回到CBA,這一番經歷讓他搖身一變成為了體制之外的球員,并且,他這樣的一種變化,致使他成為了CBA薪金方面的首位之人,年薪高達2000萬 。

1。張兆旭
歸來于 NUCC 的體制外球員,在 2010 年,張兆旭回國以后是以自由身的狀態加盟上海男籃的,然而他的年薪居然高達 300 萬 。
把目光投往體制內球員,像我們的第一控衛,去年他那年薪僅有70萬呢,這便是CBA里年薪呈現出的極度分化狀況,這同樣是具備中國獨有特點特征的球員體制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