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BA總決賽MVP的評選標準最近又被推上風口浪尖。
媒體投票選出的獎項,真能完全體現球員價值?
當數據顯現出入相左的情況,譬如2013年總決賽,勒布朗·詹姆斯雖然擁有全隊最差的正負值,卻毫無爭議地獲得FMVP,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徹底揭露了評選方式的缺陷。
當數據與印象流沖突,到底是高階數據可信,還是媒體濾鏡作祟?
團隊影響力的直接衡量標準原本是正負值,不過,在總決賽的特殊氛圍下,這個指標出現了嚴重的偏差。
馬刺在2014年展現出出色的團隊配合,輕松擊敗熱火,倫納德貢獻了12.4的正負值,這得益于全隊40次助攻的默契配合。
再看看詹姆斯2013年+0時期的比賽情況,表面上看成績平平球迷網,其實里面包含著重要信息:第六場比賽結尾階段緊咬比分時的嚴密防守,還有第七場拿下37分并搶到12個籃板的強勢發揮。
這說明單一數據維度根本框不住超巨的多面價值。

然而情況令人費解,當杜蘭特以+21.5的驚人表現贏得FMVP,媒體便能夠搬出數據作為不容置疑的證據,但轉過身來又用“關鍵時刻發揮”為詹姆斯大開綠燈,這種雙重標準表現得太過分了。
這種選擇性使用數據的毛病早就不是新鮮事。
十五年之前伊戈達拉奪走庫里最有價值球員獎項,媒體以詹姆斯防守表現作為借口,卻完全不去理會庫里場均得到二十六分配合五點二助攻的關鍵作用。
回顧當下,正負數值反而充當了辨偽工具,伊戈達拉貢獻的+10.3數據明確展現了集體攻防的成功,與所謂“以一己之力限制詹姆斯”的說法完全不符。
評判依據在集體付出與個人表現上搖擺不定,完全取決于媒體那一年想宣傳哪個主題。
不如另辟蹊徑采用更嚴謹的評選機制,不必再由那十一家媒體來指定最頂尖的獎項。
將運動員監測信息、制勝作用評估、關鍵節點得分等二十個維度繪制成星圖,效仿金像獎采用評委匿名評選。
或者直接參照歐冠決賽的做法,把最佳球員獎給那場比賽中最出色的選手,以免出現諾維茨基僅憑+6.7的效率值就能成為英雄,而約基奇+7.8的統計卻只能屈居第六的離奇名次。
當數據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獎項的公信力遲早敗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