贏得冠軍并非北京首鋼目前面臨的主要難題,真正困難的是隊伍整體集結的時間非常零散。趙睿剛剛結束合練,周琦剛剛回歸賽場,外援方面還缺少一名球員,隊伍狀況如同拼圖,始終缺少關鍵的一塊。
休賽期陣容調整顯示出極大的決心:趙睿既能傳球又能突破,周琦既能防守又能保護籃筐,再加上杰曼和斯佩爾曼兩位外援的加盟。整體實力看起來大幅提升,不過光靠球員名字無法讓戰術自行運轉。
趙睿的適應進程變得遲緩,先是腳踝痊愈,然后國家隊任務纏身,導致他與北京本地主力隊員的合練機會僅限于幾次。李楠、翟曉川與他已在國家隊建立聯系,能夠協助溝通“戰術術語”,但彼此間的默契仍需通過正式比賽來培養。

周琦正遭遇著“健康信任”難題,球迷不僅擔憂他嚴重的傷病史,也對他時常缺陣感到憂慮。新賽季俱樂部計劃引進一名能承擔內線重負的大個子外援,實際上是將保護機制納入賽季藍圖。對于周琦而言,唯有提高出勤表現,才能不負投資方的期望。
場邊出現了更令人興奮的調整。前廣廈隊員馬馬利斯帶來了具有歐洲特色的技戰術分析,導致錄像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;柳鵬從青年隊被提拔上來,因為他了解年輕球員,所以負責隨時替換那些處于成長階段的隊員。一人專注于分析大量統計資料,另一人則注重細節處理,教練團隊的任務分配比以往更加明確。
時間問題是第一個矛盾,十一月份之后,首鋼的核心成員會被全運會征用,趙睿會短暫回到廣東,周琦、翟曉川等球員也需要為省隊出力,李楠和許利民只能拿到不完整的訓練人員名單,他們只能把對抗訓練分成小組進行戰術練習,俱樂部已經把戰術手冊壓縮成手機軟件,要求隊員無論走到哪里都要記住里面的內容。
矛盾焦點在于化學變化與權力等級問題。趙睿傾向于在廣東主導局面,方碩作為北京長期戰略的初始執行者。一個團隊只能設定一位總指揮,處理方法是部分時段運用高位擋拆,另一些時段采用無球移動,誰是核心動力取決于即時表現,而非資歷先后。


矛盾焦點之三是內部路線交叉。周琦要求在罰球線附近占據高位傳球位置,斯佩爾曼習慣于向外側三分,杰曼則傾向于向籃下突破。三條進攻方向在罰球線區域產生沖突,指導組于是將“五號位”劃分為A和B兩個職責區域:一名球員負責弧頂側翼,另一名球員移動到底角策應。這個看似簡單的站位變動,直接關系到雙塔組合的成敗。
一種應對方式是運用節奏來破壞對方的站位爭奪,馬馬利斯提出5.5秒內實現一次轉換并迅速占據有利位置,這與其說是追求速度,不如說是為了搶先控制自己擅長的區域,由于周琦比對手中鋒移動更快,趙睿比多數后衛更為強壯,因此快攻能夠將對抗從中場延伸至全場
二種應對方法:將競爭活動置于模擬賽事中,俱樂部已規劃每星期舉辦兩場半公開的競爭,并邀請北控或清華大學男籃進行表演,全運會選拔走核心球員后,剩余的替補隊員完全能夠接替主力位置,反而能揭示“缺少趙睿”或“缺少周琦”時的替代方案,這樣的實踐比整天研究戰術圖要實際得多。
訓練之外,管理層也在進行風險防范措施。第三外援遲遲沒有正式宣布,原因是他們打算等到NBA季前球員裁減階段再進行選擇。寧可在訓練上減少半個月時間,也要找到一個能夠完美補上鋒線防守空缺的球員,而不是匆忙簽約一個只能得分卻無法防守的球員,避免重復之前的錯誤投資。
老毛病依舊存在,首鋼的支持者素來崇尚“勇猛”,然而這支新首鋼卻更傾向于“策略”。激烈對抗能促進團隊熟悉,卻容易導致身體受損;減少強度能維護健康,又可能讓配合變得生疏。許利民提出的平衡方法是“分階段發力”:前十場比賽多使用替補隊員,待全運會結束后再提升訓練強度。
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團隊,實際上在與時間較量、與健康較量,還要和戰術領悟較量。領導層非常清楚:倘若十一月份賬面成績不突出,公眾的指責會馬上集中到大規模引進外援上。許多新來的球員一旦遭遇非議,精神上的動搖會先于身體上的疲憊。
結果或許令人驚訝,首鋼的奪冠希望并非由趙睿或周琦決定,而是看他們能否在間斷的訓練安排中迅速掌握技能。假如他們能將零散的時間整合成連貫的訓練計劃,即便常規賽表現平平,進入淘汰賽時就有望實現驚天逆轉;倘若無法做到這一點,即使陣容星光熠熠,也終究只是虛有其表。
如今的北京首鋼,外表看似體面,卻總被歲月催促著前行。能否在比賽結束前笑到最后,他們必須自己找到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