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8月30日,CBA官方對2024 - 2025賽季競賽信息予以發布,宣布了一項備受關注的關于外援政策的調整,新賽季里,各球隊最多能夠注冊4名外援,每場比賽允許外援出場4節,共7人次,其中前三節每節最多2人次,第四節最多1人次,這一政策的調整相較于過去幾個賽季的外援使用規則,帶來的變化十分顯著。
展望之前的那眾多賽季,CBA所施行的是讓外援4人最多能夠出場4節4人次的相關政策,并且上賽季位居之后四位的球隊擁有4節5人次的特別待遇。可是呢,這樣的一項“福利”在新一季被取消了,從而所有球隊都要去遵循統一的外援使用規則。這就表明在賽事當中,外援所獲得的登場機會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,不過各隊相互間的競爭變得更為公平了。
實際上,CBA早些年施行過更寬松的外援政策,那時的四川男籃憑借“三外援”陣容成功拿到冠軍。可是,雖說高水平外援的加入給聯賽增添了看點,卻帶來了意外的副作用,國內球員在比賽里對外援形成了依賴心理,關鍵時候不敢承擔責任。這種習慣在國際賽場上格外致命。2019年男籃世界杯,中國男籃在主場表現不好,失去了直通奧運的資格,這一慘痛教訓不禁讓人思考國內籃球的競爭環境。
CBA自2020-2021賽季開始,為給國內球員創造更多鍛煉機會,逐步減少了外援使用次數,還取消了亞洲外援,可是這一系列政策實施后并未達到預期效果,國內球員在聯賽里鍛煉強度明顯不夠,難以應對國際大賽的高壓環境,接連無緣奧運會、世界杯以及亞運會的失利,又一次暴露出國內球員整體實力不足 。

基于這樣的背景狀況,CBA新賽季再次放寬對外援的使用,其目的在于透過增加比賽強度,以此促使國內球員提升他們自身的能力。在外援“戲份”有所增加之際,比賽的觀賞性也將會有所提升。新政策得以實施,有希望引發“鯰魚效應”,助力本土球員在激烈競爭當中實現自我突破。
的確,放寬對于外援的相關政策,于一定程度范圍之內,有可能會對本土球員的出場時長和機遇造成壓縮,然而職業籃球的本質所在便是優勝劣汰,唯有那些確實具備相應實力的球員,才有能力在激烈的競爭態勢當中嶄露頭角,回首2017年的山東男籃,在擁有勞森跟莫泰這兩位外援的情形狀況之下,丁彥雨航依舊憑借優異表現大放光彩,成為本土球員之中的杰出者。
長期以來,中國籃球依存于傳統中鋒打法,致使和國際潮流脫開聯系。對于外援的引入,不但能夠帶來高水平對抗,而且可以把先進戰術理念融入本土籃球體系內。然而,外援政策再次放寬,到底能不能帶動中國籃球達成質的飛躍,仍然要靠時間去檢驗。重點在于國內球員可不可以從外援那里學到更多,脫離對外援的過度依靠,切實達成自我提升。
CBA新賽季,外援政策有所調整,這是針對過往政策的一次反思,也是面向未來進行的一次探索,境內球員會遭遇更大挑戰,不過也會迎來更多機遇,在激烈角逐里,只有持續努力,才能夠于職業舞臺站穩腳跟,進而為中國籃球發展貢獻力量。